2025-04-14 10:12来源:本站
在世界变局中逐梦现代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既是全球南方国家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全球南方:共同迈向现代化”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表示,全球南方国家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特质的现代化路径。面对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全球南方国家更需要在贸易、科技、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加强合作,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共同构建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具代表性的国际秩序。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追求。但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没有固定模式,无法简单地“复制粘贴”。
“全球南方国家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各个国家间有所不同。它们各自通过复杂的路径努力实现现代化,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加强环境保护,缩小贫富差距,应对全球性挑战。”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博兹克尔说。
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认为,二战后,全球出现了不同的现代化路径。现在,全球南方国家充分受益于中国和部分东亚经济体的探索,推进各自的现代化,不一定非要遵循西方现代化的做法。
“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有不同的途径,大家有不同的关切和需求,像欠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各自考量都有所不同,应倾听全球南方国家的心声,考虑这些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声音,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现代化道路。”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基金主任王晓军说。
“中国、日本和新加坡都是走开源式现代化道路取得成功的国家,值得全球南方国家借鉴学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以中国为例表示,中国向美国学习,也向新加坡学习,在发展模式上博采众长。对全球南方国家来说,并没有单一的现代化道路,每个国家都要找到最适合自己文化及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全球南方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有何影响?
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黄益平认为,全球南方国家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历史遗留的挑战,即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全球经济秩序正在发生变化,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在全球事务上正“向后退”,无意继续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世界经济可能因此陷入混乱,对此,全球南方国家应主动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全球南方国家所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在于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表示,过去,一些全球南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世界贸易体系下,通过扩大供应能力与其他国家交换价值,成功实现了现代化。但如今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过去那种简单依靠贸易实现发展的路径受阻,全球南方国家需要找到发展的新路径,搭建更多合作平台。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基里尔·巴巴耶夫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北方”已经不再是一个整体,例如美欧之间出现深刻的分歧,不再遵循一致的经济原则。全球南方国家共同遵循相似的经济发展原则和价值观,例如支持自由贸易、互相尊重彼此的经济制度、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基于这些共同理念,全球南方国家更加团结一致,进入命运与共的新时代。
面对时代挑战,加强合作成为与会嘉宾口中的高频词。
王晓军表示,“应对全球性挑战,真正的力量来自团结与多样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合作。未来全球南方国家将朝着更加全面的发展方向行进,即考虑到不同国家的诉求,实现包容平等的全球治理”。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阿罗约表示,亚洲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对南南合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球南方国家可以仿效东盟的做法。
“西方国家担任东道主时,二十国集团(G20)议程中‘全球南方’这一议题往往被边缘化。”在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副教授叶文看来,全球南方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在国际场合的议题设置能力。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金融合作,全球南方国家都应更加团结,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敢于说“不”。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发布会
金融消费“315”曝光台
了不起的你:做一个播撒希望的人
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之道
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聚焦商业银行2024半年报
金融业持续提升支付便利性
银行业分支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巡礼
银行业助力新市民美好生活
银行业助力扩大内需
银行业“碳”路绿色金融
走进银行理财子公司
银行业谱写2024年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4年服贸会金融业专题报道
金融业助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